澳门新葡澳京官方App下载电子大卖场转型之路在何方(组图)“到电脑城看稀奇”曾经是不少人的闲时乐事,但随着光景变迁,这却成为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那些曾经火爆一时的电子大卖场也渐渐失去了当年的喧嚣和辉煌。从沈阳的电子一条街到成都电子卖场再到北京的中关村电子大卖场,在产业变迁的“大时代”,它们毫无例外地进入到转型的“阵痛期”。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强势崛起又让电子产品的实体店消费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网购,传统的电子卖场业态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大卖场将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经营出口,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转换,转型之路又在何方?
从“柜台前人多得挤不动”到“营业员比顾客多”,曾经辉煌无比的沈阳“电子一条街”全然不见昔日风光
“醒来得早,起来得晚”—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语用来形容沈阳“电子一条街”的发展轨迹可谓恰如其分。
始建于1988年的沈阳“电子一条街”,又名“中国电脑软件城”,曾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建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27年过去了,曾经一度辉煌无比的“电子一条街”却变为一个异常萧条、“营业员比顾客多”的冷清卖场。两重天的背后,是什么让它走上这条衰微之路?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三好街的诚大电脑商城,还未步入商场大厅,便迎来了3位中年妇女,手中拿着厚厚的一打宣传单:“您买什么,电脑配件还是手机配件”、“鼠标、键盘、音响特价,我给你介绍介绍”、“跟我走,我家的东西保证便宜”。进入大厅后,记者发现,每个柜台的店家一看到有顾客,立马就会迎上来,推销各种电子产品。
沈阳的三好街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电子一条街”,真正的名字是“中国电脑软件城”。这里汇聚了“诚大电脑商城”、“赛博数码广场”、“维用电子市场”、“沈阳华强电子世界”、“百脑汇”、“东软电脑城”等多个大型电子卖场,主要经营品牌笔记本电脑、品牌数码相机、数码录像机、外设产品、电脑耗材、软件、通讯产品等。
相关资料显示,“电子一条街”曾是辽沈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电脑与IT产品的经销集散地,建立初期每天接待顾客10万多人,售货大厅内经常是人头攒动、你拥我挤。
一位在三好街售卖移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的店主吴国忠说:“想当年,柜台前的人多得挤不动,全是要组装电脑的顾客,要是想提前装上一台好电脑,还要托关系找人才行。”
记者又来到另一家电子卖场,发现只有少数的手机维修、导航仪升级的店铺在营业,虽然该卖场位于繁华路面,行人不少,但顾客却不多。“现在很多店铺陆续关门,电商的冲击,现在是营业员比顾客多,只好无奈关门”,一家卖手机的店铺老板程煜对记者说。
随后,记者走访“电子一条街”中的多家电子卖场发现,除了东软电脑城、百脑汇还有一些购买笔记本电脑的顾客外,其他卖场都很冷清。
“醒来得早,起来得晚”,这曾是沈阳当地人颇为流行的自嘲语句。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当时的沈阳曾被称为“中国改革试验田”:企业破产试验、企业租赁经营、企业承包经营、向社会招聘人才承包企业、股份制改革……沈阳许多改革走在全国前面。而沈阳“电子一条街”正是在此种背景之下诞生。1988年沈阳市抢先注册了“中国电脑软件城”这个区域品牌,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然而,27年过去了,尽管具有先发优势,沈阳“电子一条街”却陷入经营萧条、难以持续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目前国内电子大卖场陷入经营困境的事例并不罕见,如中关村电子大卖场的萧条景象便是一个例证,但与沈阳电子一条街有所不同的是,中关村电子大卖场却在这种苗头刚刚显现之时便走上了转型之路。
近年来,中关村新增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关村梦想实验室、中国技术交易大厦、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创客空间、海银资本孵化器、创新工场、清华科技园等,电子一条街变身科技创新一条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无人机、眼控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据媒体报道,中关村示范带动全国科技创新的作用正加速凸显,去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3100多亿,同比增长10%,占全国的40%,80%输出到北京以外的地区;中关村各类京外分支机构超过一万家,企业的总收入75%左右贡献给了北京以外的地区。
相较之下,沈阳电子一条街却是“江山依旧”,并无太多积极变化,只是商铺更陈旧了,顾客更少了,市场更萧条了。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比中关村电子大卖场的转型之路,沈阳“电子一条街”的发展阻碍主要是思想观念层面的落后,未能站在思想观念的制高点上,适时转型,也必然无法取得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今年一季度,辽宁GDP增幅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垫底,而在今年1月21日,沈阳市决定开展沈阳经济发展状况大调研,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确保赢得新一轮振兴发展主动权,但总体来看,要解决类似于电子一条街困境的难题,沈阳最需迫切解决的还是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思想观念适应新常态,才能引领新常态。
曾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电子集散中心的中关村电子大卖场,如今却不复当年的的热闹景象。笔者发现,电子大卖场内的大多数店铺生意均较为惨淡,已有不少商户撤离,更有多家店铺已然倒闭关门,整个大卖场深陷销售额、客流量大幅下降的窘境。
然而,在距离中关村电子大卖场不远的创业大街上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已经汇聚了包括3W咖啡、36氪、创投圈、创业家等多家新型创业服务机构,聚集着600多个创业团队,已经成为创业者们不折不扣的乐园。
相关资料显示,未来围绕创新、创业、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等相关业态提供商业地产服务,致力于吸引创新要素类、科技金融类、研发中心类、高技术服务业类、文化创意产业类企业和科技企业总部的入驻,已经是中关村电子卖场进行改造的清晰路线图。
卖场内冷冷清清,销售人员聚集在门口电梯处,不放过任何一位走进来的客人,抓住一切机会兜售产品……6月14日澳门新葡澳京官网,记者在成都磨子桥科技商圈看到,几乎每一位顾客都难逃他们贴身式推销的“狂轰滥炸。
“要想买电脑,请到城南磨子桥”……曾经,成都跳伞塔、磨子桥科技商圈在西部地区IT产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地人也把“到电脑城看稀奇”作为闲时乐事,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先后有八家大型电脑城在这里陆续出现,更有无数创业者在这里掘金成功,而眼下这条被称之为“成都电脑一条街”的科技核心地段已全然不见当年风光。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趋成熟,电商平台对实体卖场形成了巨大冲击,且随着客户购买更加趋于理性,电子产品市场利润大幅锐减,尽管商家仍可盈利,但电脑城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然消逝。
“哪有什么顾客,太萧条了!”在成都市东华安防市场的一家店铺,销售组装电脑的刘先生坐在竹藤椅上,摇头向记者叹道。
记者了解到,如今的东华安防市场,前身名为始建于1995年的东华电脑城,彼时的东华电脑市场不仅零售吞吐量巨大,更是包揽了西部数码IT流通三分之一左右的份额,尽管后来在后起电脑城夹击下呈现颓势,但仍是成都人认可的“老品牌”,而更名为“安防市场”的东华如今却完全变了模样。
记者看到,在东华安防市场进口处的店面,基本上已经成为视频安全监控设备、办公耗材的“天下”。尽管当天正值周末,市场主楼内却鲜有客人出入,“卖办公耗材和安防用品利润要比电脑高些,好多都改了行。”刘先生是在磨子桥销售电脑的首批创业者,他告诉记者,多年前生意最红火时他一个月能出售上百台机器,但2008年以后大卖场越来越不景气,现在他每个月最好时也只有几十台的销量,至今还能勉强支撑是因为租金相对便宜,生意还有账可算。
下午3点刚过,七八名守在门口及电梯口的各大电脑品牌销售人员,手持推荐产品对每一位进入卖场的人展开贴身式“轰炸”,直至有“优胜者”将客人拉至店内后,卖场便会瞬间恢复宁静。记者在各大卖场内仔细观察发现,与三三两两的顾客到访量相比,身着各色商家工服的销售人员成为了卖场里的大多数。“以前是销售人员少,客流量大,现在可倒好,销售比客人多了好几倍!”一位卖场工作人员无奈地感叹。
“电商出现后,几乎抢走了我们三分之一的顾客群。”一位在磨子桥多家电脑城工作过的销售人员总结了电商出现后对实体卖场的影响:渠道单一时,顾客到实体店逛在实体店买;电商启蒙阶段,顾客是在实体店逛到网上买;相对成熟的电商模式形成后,顾客又改为先在网上逛,再到实体店对比,比较后哪里划算哪里买,“实体店与电商竞价抢客户,赢了也是败了,根本赚不到钱!”
“一些电商平台的电脑零售价格,甚至要比我们的拿货价格还低,只有在批发销售时,实体卖场的价格才能和电商基本持平。”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零售产品在卖场中的利润较低,零售产品市场基本上都靠薄利多销,凭借后续服务的打包销售,大部分利润还是来自于集团客户,“这几年批发量实际上是越来越大,但利润下降并未让我们从中赚到更多的钱。”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电商的出现的确对传统IT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绝不是大卖场走向衰落的唯一因素,“在零售方面,个体的购买欲也在走低,电脑的需求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据介绍,电脑作为低消耗品,以家庭为单位的更新换代周期较长,即便学生在零售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购买群体,但从大的市场分析,这部分占比仍然较小。
“也不用过于悲观,所谓的市场低迷不过是行业发展从暴利期到了薄利期,应该看到现在市场走向更趋于平衡和稳定,大卖场还是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某品牌资深电脑销售主管马季认为,眼下无论是个体消费者还是集团客户,对于电脑等产品销售服务的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会在货比三家后才会决定是否购买,一个更为理性的交易生态链正在形成。“传统电脑城与电商虽有竞争,但各有独自的生存法则,且相互具有不可替代性。传统的电子大卖场只有顺应市场、适时调整,才能抓住更多市场份额。”